河源話[编辑]
外观
河源話 | |
---|---|
母语国家和地区 | 中国 |
区域 |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。 | 主要分佈在中國
語系 | |
官方地位 | |
作为官方语言 | 無 |
管理机构 | 無 |
語言代碼 | |
ISO 639-1 | zh |
ISO 639-2 | chi (B) zho (T) |
ISO 639-3 | hak |
河源話,是客家语的一种方言,主要使用於廣東省河源市的源城區、東源縣。根據1987年版的《中國語言地圖集》,河源話被歸類在客家語粵中片[1],而在2012年發布的《中國語言地圖集》第二版則被歸類在客家語粵台片龍華小片[2]。
概況
[编辑]河源客家语說從中原地區語言演變而成的。客家祖先原居住在中原一帶,由於歷史原因,歷經了東晉、唐末和宋、元、明三大時期第大遷徙。先在贛南、閩西、粵東北地區定居。定居後與南方當地人相處,在遷徙過程及定居後接觸龍來自各地的人,而夾雜不少各地方言,使語言( 河源話)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。[3]
語音
[编辑]聲母
[编辑]河源話總共有19個聲母。
p 斧扁幫八 | pʰ 部刨潘拔 | m 武滿門武 | f 火快方罰 | ʋ 禾圍碗滑 |
t 肚短釘塔 | tʰ 兔道湯毒 | n 內惱南膿 | l 路老朗錄 | |
t͡s 借針爭桌 | t͡sʰ 初造此蟲 | s 寫詩手食 | ||
k 古街講腳 | kʰ 橋櫃缺共 | ŋ 牙岸外岩 | h 曉苦風學 | ʔ 安暗一屋 |
ɲ 耳日牛弱 | j 腰遠益用 |
韻母
[编辑]河源話總共有46個韻母。
a爬家 | aɪ買界 | aʊ老高 | am男敢 | an眼層 | aŋ生耕 | ap雜鴨 | at辣北 | ak白隔 |
o多火 | oɞɪ來灰 | ɞʏ豆走 | ɞm暗森 | oɞn短孫 | ɔŋ堂巷 | ɞp鴿盒 | oɞt渴脫 | ɔk落桌 |
i紙醫 | iʊ酒收 | im深音 | in民證 | ip立溼 | it實力 | |||
ɪa借邪 | e米世 | ɪɜʊ超尿 | ɪɜm鉗點 | ɪɛn變千 | ɪaŋ鏡嶺 | ɪɜp接碟 | ɪɛt熱節 | ɪak跡壁 |
u祖戶 | ᵿɪ雷跪 | ᵿn穩裙 | ʊŋ送用 | ᵿt骨出 | ʊk讀竹 | |||
y女樹 | ø茄螺 | ʏœn健全 | ʏɔŋ涼香 | ʏœt月缺 | ʏɔk腳略 | |||
m̩五唔 |
聲調
[编辑]河源話共分7個聲調,其中升調與降調在充當前字時,會變平調。
调类 | 陰平 | 阳平 | 上声 | 陰去 | 阳去 | 陰入 | 阳入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本調 | 33 ˧˧ | 31 ˧˩ | 35 ˧˥ | 13 ˩˧ | 53 ˥˧ | 5 ˥ | 2 ˨ |
標調 | 11 ˩˩ | 55 ˥˥ | 33 ˧˧ | 33 ˧˧ | |||
例字 | 司 | 時 | 死 | 四 | 是 | 溼 | 十 |
(註:該音系記錄來自於《客家古邑方言》[4] )
語音特點
[编辑]聲母
[编辑]- 古全濁聲母清話,不論平仄,今讀塞音、塞擦音时一般读为送气音。
- 保留了「古无轻唇」的特点。各点中古非组都有读重唇的现象,反映了「古无轻唇音」的特点。非敷奉母白读p、pʰ,文读f,微母则几乎都读m。
- 精知庄章合流,精知庄章组同读舌尖前音t͡s、t͡sʰ、s声母。
- 泥、疑母逢细音读鼻音声母,与日母白读层合流。泥、疑母在洪音韵母前一般分别读n、ŋ声母,对应非常整齐;在细音韵母前则多读鼻音声母ŋ,和日母白读层合流(日母文读层读j声母)。
- 尖团不混,见组未腭化,逢细音仍读舌根音声母。
- 溪母有擦化现象。溪母字一般读kʰ,但也有不少字读擦音声母的。
- 晓、匣母逢以u为主元音的韵母今读h声母,非敷奉母的文读音也有此特点。
- 影、云以母字存在零声母与浊近音j、ʋ的对立。
韻母
[编辑]- 鼻音、塞音韵尾各有三套-m、-n、-ŋ和-p、-t、-k,咸、深摄为-m/p,山、臻、曾摄及梗摄文读为-n/t,宕、江、通摄及梗摄白读为-ŋ/k。
- 部分韵摄保留了中古一二等有别的特点。
- 蟹、山两摄中古一二等的对立保留得较为完整。
- 咸摄保留了一二等有别的痕迹。
- 古合口韵沒有保留u介音。
- 果摄保留了中占以前带i韵尾的层次,有两种,一种是aɪ,一种是oɞɪ。
- 蟹摄开口三等和四等全面合流,与止摄开口韵相区分。
- 臻摄合口有个与山摄一等白读相混的层次,如“盆”=“盘”、“孙”=“酸”。
聲調
[编辑]- 聲調分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陰去、陽去、陰入、陽入7類。
- 全濁上主要有兩個分化方向,A類(多口語用字)併入陰去,B類(多書面語用字)歸陽去。次濁入兩分,大部分隨全濁入讀陽入調,小部分隨清入讀陰入調。[5]
- 次濁上也有兩個走向,一類隨全濁上A走,一類與清上合流。次濁入兩分,大部分隨全濁入讀陽入調,小部分隨清入讀陰入調。[5]
- 次濁入兩分,大部分隨全濁入讀陽入調,小部分隨清入讀陰入調。[5]
參考資料
[编辑]- ^ 李榮. 中國語言地圖集. 香港: 香港朗文(遠東)出版社. 1988. ISBN 0582999030 (中文).
- ^ 張振興.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. 北京: 商務印書馆. 2012: 116–124. ISBN 7100070546 (中文).
- ^ 河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. 河源县志. 广州: 广东人民出版社. 2000.05. ISBN 7-218-03334-2 (中文).
- ^ 练春招,侯小英,刘立恒著. 客家古邑方言. 广州: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. 2010.10. ISBN 978-7-5623-3365-4 (中文).
- ^ 跳转到: 5.0 5.1 5.2 广东老教授协会,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. 客家文化大典. 广州: 广东教育出版社. 2010.11. ISBN 978-7-5406-7602-5 (中文).